搜索
搜索

心理学会  / Psychological society

/
/
/
危机事件中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危机事件中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 分类:心理援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1-08 09:2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危机事件中的儿童指直接获间接经历了危机事件、心理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14岁以下(包括14岁)儿童。   灾区儿童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求、控制感(或确定感)的需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及对原有疾病问题解决的需求。

危机事件中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概要描述】危机事件中的儿童指直接获间接经历了危机事件、心理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14岁以下(包括14岁)儿童。

  灾区儿童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求、控制感(或确定感)的需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及对原有疾病问题解决的需求。

  • 分类:心理援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1-08 09:21
  • 访问量:
详情

  一、危机事件中的儿童的定义和心理需求

  危机事件中的儿童指直接获间接经历了危机事件、心理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14岁以下(包括14岁)儿童。

  灾区儿童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求、控制感(或确定感)的需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及对原有疾病问题解决的需求。

  二、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表现

  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儿童出现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只有少数人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或其他心理障碍。

  儿童会因性别及在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认知、情绪调节、身体反应等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不同。

  三、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

  对危机事件中的儿童的心理评估与筛查可采用直接与儿童交谈、游戏、观察并结合从父母等照顾者处收集的病史信息以及量表评估等方法进行。通过这些措施与手段,可以快速筛查出易感儿童。

  对易感儿童的筛查务必首先以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为第一任务,应由专业人员根据儿童年龄阶段来制定或选用内容与提问方式恰当的量表或评估问卷,与儿童交谈首先应征得儿童照料者的同意。

  对易感儿童的心理问题需定期随访、评估与诊断。对于经筛查有异常反应的儿童,需转给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

  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医学处置

  (一)儿童情绪行为障碍

  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焦虑、容易激惹、挑剔、发脾气等情绪问题,以及攻击、破坏、自伤等行为问题。首选心理治疗,针对儿童的年龄与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认知治疗或者认知行为治疗。对问题比较严重,或较长时间未改善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辅助治疗。

  (二)儿童分离焦虑障碍

  学龄前儿童可能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不能与主要照护者分离,当照护者试图离开儿童视野范围的时候表现为哭闹、紧张、发脾气等,严重者甚至不能短暂离开主要照护者的怀抱。年长儿童的分离焦虑可能表现在主要照护者离开后过分担心照护者的安全,怕照护者发生意外,为此惴惴不安,不能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此类障碍不主张使用抗焦虑药物或其他改善情绪的药物。

  (三)儿童抑郁症

  可能有少部分儿童出现2周以上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缺乏既往的好奇与探索,与人接触被动,行为迟缓或呆板,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对过去曾经喜欢的活动也索然无趣。或者变得郁闷,容易激惹,发脾气或不开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为儿童选择SSRI或其他新型抗抑郁剂,结合相应的心理治疗(具有投射性质的艺术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如果用药,需交代监护者注意可能出现的激惹、冲动甚至自杀行为。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

  儿童也可以出现与成年人类似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警觉性增高,持续回避创伤情境以及闪回等症状。治疗也以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抗抑郁剂)治疗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需要用药的儿童极少,大部分儿童在生命健康和安全得到保障后会逐渐好转,但针对符合以上临床诊断标准的儿童应及时转诊和治疗。

  五、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心理学处置

  (一)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重建儿童的安全感。

  (二)帮助儿童重获对生活的控制感。

  (三)鼓励和引导儿童发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表达情感,重建社会关系。

  (四)引导儿童照料者以正确的态度关心与支持儿童,帮助儿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灾难。

  六、儿童心理卫生服务的路径

  儿童的心理卫生服务可以根据儿童的居住地不同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生活在救助站或临时安置点的儿童。

  可以采用建立图书角或儿童活动帐篷的方式,主要由志愿者(当地志愿者和外援志愿者均可)运作,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培训志愿者,指导志愿者在儿童游戏、讲故事或画画的过程中发现应激反应较重者,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定期随访时给予干预。

  (二)集中安置在远离原居住地的儿童。

  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基本培训,由教师发现应激反应较重者,转介给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干预。

  (三)因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儿童。

  由医院负责提供固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定期为儿童伤员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在儿童伤好回到原来居住地时,最好提供已经进行过的心理干预记录或量表检查分数;因伤致残的儿童,要有专人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四)因目前没有确认亲人是否遇难(可能的孤儿)而居住在集中安置地的儿童。

  要安排专人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六、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随访

  危机事件后,一般儿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依据危机事件发生后的阶段以及一些外界因素而发生变化,大多数儿童灾后一周症状开始减轻、一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但是有约10%左右儿童会出现持久、严重心理疾病,而且有一部分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需要对灾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进行阶段性随访,对早期高危或异常的儿童更需要定期随访进行心理评估与检查,必要时及时转介儿童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

  七、儿童灾后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因灾致残的儿童。

  因地震致残的儿童属于心理干预的重点和优先人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心理救助工作:

  1.针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引导整个家庭参与致残儿童的心理救助,帮助家长接受事实,积极配合执行康复计划。

  2.针对因灾致残儿童的心理辅导

  对于因灾致残儿童首先要处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和可能出现的PTSD、抑郁等问题。

  (1)与肢体残疾儿童沟通的技巧

  与肢体残疾儿童沟通除了要采用与其年龄合适的方式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不要用同情的眼神看着他们,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谈话的内容还要宽泛一些,不要仅涉及残疾的事情。

  (2)支持性心理治疗

  当患儿处于否定和抑郁阶段时,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采取倾听、解释、指导、保证等方式,对患儿的痛苦和困难给予高度同情,给予他们关心和尊重。

  (3)针对躯体残疾

  帮助儿童逐步接受残疾的现实并适应生活的改变;认识自己的身体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同时认识到自己有更多的地方与其他人相同;尽可能多地了解残疾和康复情况,尽量正常生活;接受关心自己的人的情感支持,而不是愤怒地将他们赶走;与医疗人员合作,杜绝被动-攻击行为和抵制行为。

  (4)针对抑郁情绪

  定期评估抑郁程度。

  (5)针对低自尊问题

  鼓励儿童用言语表达出对自我贬抑的增强;增加与他人的目光接触;积极地承认和从言语上接受其他人的表扬和称赞;减少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并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取代它们以建立自尊。

  3.帮助建立支持系统

  心理工作者要帮助因灾致残的儿童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学校、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联系,获得帮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尽早回到学校随班就读。尽量帮助类似状况的孩子及其家长组成小的团体,开展小组互助和团体辅导工作。

  (二)因灾致孤儿童。

  因震致孤儿童也属于心理干预的优先人群和重点对象。根据灾后时间的进展,可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

  1.选择适当的时机,正确向儿童传达父母或近亲属遇难的消息。

  2.引导社会和收养者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生活环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在线搜索

搜索
搜索

耐心、精心、细心、责任心的敬业精神给予患者温馨、周到的关怀与照顾!

官方订阅号

官方服务号

联系我们

0513-85606968

0513-85606922

传真:0513-85555116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城港路37号

 

版权所有: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3013962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南通

地图导航    地址:南通市港闸区城港路37号,市内可乘1、3、10、13、19、32路公交车至第四人民医院站下车

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