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党群园地  /  Party group

/
/
/
9月廉政教育月之每周一字汇总贴

9月廉政教育月之每周一字汇总贴

  • 分类:纪检监察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9-30 08:5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细细琢磨,“标”字的含义很丰富:在夺标、标兵等词中,它是第一、是榜样,而在标本、标点等词中,它又好像微不足道。  左边是木,表示树木;右边是票,可视作“飘”的省字,指摇动的样子。风吹树动,树影婆娑,而又以树梢处摆动的幅度最大、最为明显。故《说文解字》中说:“標,木杪末也”,标字本义是树枝最高最细的末梢。  很多树木长得浓密,有时我们只能看到末端的枝叶而无法看

9月廉政教育月之每周一字汇总贴

【概要描述】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细细琢磨,“标”字的含义很丰富:在夺标、标兵等词中,它是第一、是榜样,而在标本、标点等词中,它又好像微不足道。  左边是木,表示树木;右边是票,可视作“飘”的省字,指摇动的样子。风吹树动,树影婆娑,而又以树梢处摆动的幅度最大、最为明显。故《说文解字》中说:“標,木杪末也”,标字本义是树枝最高最细的末梢。  很多树木长得浓密,有时我们只能看到末端的枝叶而无法看

  • 分类:纪检监察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9-30 08:56
  • 访问量:
详情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细细琢磨,“标”字的含义很丰富:在夺标、标兵等词中,它是第一、是榜样,而在标本、标点等词中,它又好像微不足道。

  左边是木,表示树木;右边是票,可视作“飘”的省字,指摇动的样子。风吹树动,树影婆娑,而又以树梢处摆动的幅度最大、最为明显。故《说文解字》中说:“ 標,木杪末也”,标字本义是树枝最高最细的末梢。

  很多树木长得浓密,有时我们只能看到末端的枝叶而无法看清主干,因此,“标”又由树梢引申指事物的末梢、枝节、表面,表示非根本的,与“本”相对。我们常说解决问题要“标本兼治”,这是一个来源于中医的术语。如同我们看到摇晃的树枝就知道树的状况一样,标是表面的病征,本是引发病征的源头。中医治病强调辨明标本、辨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最终实现标本兼治。这虽然是诞生于古老中国的智慧,却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浪漫地交汇,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树梢从一个角度看是末梢,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顶端。古人生活中肉眼可见的最高最远的物体,大概就是参天大树顶端的枝梢。因此,标又常常被用来表示方位,指代高处或顶端。李白曾以“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来描绘海云之上高耸的塔尖,屈原在《楚辞·九章·悲回风》中写:“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这里“雌蜺之标颠”指的就是彩虹的顶端。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古人为何将自己想要追求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境界称为目标:所谓目标,或许就是以目之所及最高处——树之顶梢、山之顶峰为追求,上下求索、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到徐霞客“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心中有目标,是给自己一个奋斗的方向,这是干好一件事的起点,也是无论多苦多难都愿意坚持的动力。

  从简化的“标”字可以看出,立“木”以“示”人为标。古时人们常常折树枝作为标记,标于是引申出表征、记号之意。《旧唐书》中说:“但立直标,终无曲影”,人们曾用直立的标杆通过观察日影来测量时间,只要树立的是一根笔直的标杆,就不会有弯曲的影子。这里说的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同样也是为人的道理:只要行得端坐得正,就不用担心影子歪斜。

  当表征、记号成为指引人们衡量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的依据与准则时,我们就有了“标准”。标有高处和顶端之意,即告诉我们标准宜高不宜低。“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为人处世,上有高标准,下有底线。唯有坚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守住底线、远离底线,才能行稳致远而不迷失方向、丧失动力。

 

 

  人们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彼此的志趣一致,理想信念契合。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曾说,世上学老子学说的人,往往要贬斥儒学,而研究儒学的人,也不免会贬斥老子学说,这大概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是指思想观念和学术主张。

  在金文中,已经有了“道”的存在。金文的道,外面是一个行,里面是一个人首,有时候下方会有止字,合起来便是人行走在道路上,表示人所行之路。《说文解字》言:“道,所行道也。”其所收录的小篆字形与道的金文字形相比稍有不同,从辵从首,辵是走走停停之意。道的本义即是道路。在此基础上,方才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等等意思来。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就是道。无论是以道为名的道家,还是儒家、墨家等,都包含着道的内容,但是各家的“道”各有特点,也各有侧重。道家的道,突出对宇宙本体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而儒家的道,则主要涉及政治、伦理领域。

  如果说老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道。道是万物的起源。老子说道是无和有的统一,它是空虚不可感知的,无形无状,无声无象。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万物原本于道,开始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有道的存在,它先天地而生,似万物之宗,经过一个发展过程之后,孕育了天地万物。之后,道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养育着万物,使得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成熟。

  老子认为的道又是规律性的。它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运行不止,但运行向前到某一阶段会“各复归其根”。大道运行不息,但又循环反复,富有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莫不遵循着这种规律而运行,永不停息。

 

 

  今天的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古代的教育也有小学大学之分。古代的小学,学的是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礼节,大学则学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因此《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法门”就在于弘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德,使人能够革故纳新,达到至善。在这“三纲领”中,明明德为第一纲领,是最先要实现的。

  德,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但此时尚没有“心”的部分。其甲骨文字形,是在通达的大路之上,有一只眼睛,眼睛上有一竖。目上一竖,是古代的“直”字。合起来理解,德所表示的意思即是行走的时候目视前方、心不二焉,也就是行为端正。

  演变到金文,在这一竖上加了一点,点又变成一横。另外,在下面又加了“心”字,这一变化至关重要,说明了“德”在行为端正之外更加强调心也要正、心思要端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修养品德得从心开始,得培养好心性。这其实就是对德字的理解。

  正见于心,心正而行,行正而有德,这才是人应该有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总是重视德行,重视道德践履。穷达以时,德行一也,无论是得志还是不得志,从政还是不从政,道德的修养、品德的践行都要一以贯之。

  可见,德之一字,包含了内心端正、行为端正两重意思。在中国历史上,有九德之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谟》)又有六德之说:知、仁、圣、义、忠、和。(《周礼·地官》)无论是九德还是六德,其所涵盖的内容,其实都包括了诚信、仁义等品行在内。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心正,其次是要行正,这也恰恰是德字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以道德为重要甚至首要的价值取向。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西周初期,周人总结经验教训,探求三代更替的原因,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周人看来,夏商二代的灭亡是因为“不敬厥德”,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推行德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这种重视德政德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主德化、主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中也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与文王的“明德慎罚”是一脉相承的。

  在个人理想与追求上,中国人也常常以德为目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有三不朽之说,认为人生的不朽有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道德、功业和言论,道德居首位。这是在人生社会之上所提出的三个不朽,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出有益的事业,从而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得人生永恒的价值。这三不朽,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观念中,带有普遍的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由此形成了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构建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从内心情感信念到外在行为方式,从个人伦理道德到家国伦理道德,无所不包。其中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爱国、清廉公正等等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影响着我们,也铸就着我们。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的人终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终会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伙伴,不会孤单。人生路漫漫,守住本心,正心正行,在对道德的追求与向往途中,总有人相伴同行。

 

 

  大家都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也被称为商高定理。商高是西周初数学家,据《周髀算经》记载,有一次周公问商高说天太高没有台阶可以爬上去,地太广也不能用尺寸去测量,那么数是怎么得来的。商高回答说:这是根据圆和方得来的,而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乘除计算,“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这个“矩”,也就是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工具。矩在金文中,是一个人站着,一只手上拿着“工”形的器具,本义就是指古代匠人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矩尺。在字形的演变中,最终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从矢从巨的“矩”。

  矩是怎么用的?商高也做出了回答,他说:“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一把矩尺,可以判定绳子是否直,也可以测量高度、深度、距离,矩环绕一圈可以画出一个圆,两个矩可以合成一个方形。因此有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说法。

  早在西周之时,就有人如此了解用矩之道,让人为之惊叹。但矩的内涵,却不仅于此。矩与方不可分割,与规者的圆万物相对,矩是用来“方万物”也就是度量事物方正、使事物方正的。因此引申出了标准、准则或规范一类的意思,比如顺矩就是顺应自然法则,高矩就是崇高的规范、准则,方言矩行就是言行方正、合乎规范。这才有了《论语·为政》中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由于规与矩一个是画圆的工具一个是画方的工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规”、“矩”二字常常作为对文出现。而一个是法度之意,一个是准则之意,两者相近,于是原本作为单音节词使用的规、矩二词,最终被合并为一个全新的、完全继承了规、矩二字引申义的复合词——“规矩”。《韩非子·解老》说过“万物莫不有规矩”,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准则法度。而一开始表示没有这两个工具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就用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了。

  《淮南子·时则训》言:“矩之为度也,肃而不悖,刚而不愦;取而无怨,内而无害;威厉而不慑,令行而不废;杀伐既得,仇敌乃克;矩正不失,百诛乃服。”矩是一种测量工具,更是一种标准和规范。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规矩无所不在,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究一个规矩。

 

 

  中国古代的音律有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的为阳,叫作六律,偶数的为阴,叫作六吕,合称为律吕。

  这种高低不同的音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呢?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将这十二个标准音叫作十二律。

  有人说,甲骨文字形的律,是手拿着笔书写行文以示颁布的样子,最初的含义可能就是法律。不过根据近人的考证来看,律本义可能还就是音律。因为音律有高低的规定,可以作为调音或者定音的标准(用来校正乐音的工具就是律管),所以就具有了规范、标准之类的意思,也就引申为了法律、规律、历律、军队纪律等等意思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鞅变法之时,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在历史上被称为“改法为律”。从此以后,便逐渐用律代替法来称呼成文法典,比如说秦律、汉律、唐律等等。这大概是因为,律较之法更有一层规范的意义在,《说文解字》说“律,均布也”,可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尔雅·释诂》又言“律,法也”,《管子》认为律可以“定分止争”。可见用律来代替法,更强调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因为律具有规范、标准之意,社会事务的很多方面就与律挂上了钩。比如说历法的制定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标准,古人会将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对应,可见其制定与音律有着莫大关系。

  再比如军队纪律,在古代战争中会用音乐(击鼓、吹奏律管等)传递军事信息,统一指挥,比如“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令行禁止,因此音律就与军纪、军律相关联了。《周易》中说:“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就是说出师征战要有纪律,没有纪律就会危险。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可见古人也很早就意识到纪律的重要,认为军队的纪律对其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都是律人。事实上,律己律身更为重要。在面对道德法律约束的时候,有他律,更要有自律。人们常说要严以律己,懂得自律,这都是在遵循法度之下自己对自己加以约束。自重,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警,也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孔子无疑是自律的,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教育弟子的话那么多,可回过头来看,都重在自我的努力和约束。因此,鲁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后,鲁哀公才会发出“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的感慨:失去了孔子,就失去了律己的榜样。

  回到律的本义。音乐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八音克谐是对人们音乐整体和谐的一个要求,但八音克谐首先得有一个前提,也就是统一的音律。《周礼》中说要“以律立钟之均”,古人认识到只有乐器具备了统一的音程音阶,才能一起合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所以才定下十二律,将乐音统一起来,也将音乐与宇宙天地相协调,其所包含的,恰恰是对和谐与美好的向往。

  律,是音律,更是音律所呈现的标准与规范;是法纪,更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作出的约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在线搜索

搜索
搜索

耐心、精心、细心、责任心的敬业精神给予患者温馨、周到的关怀与照顾!

官方订阅号

官方服务号

联系我们

0513-85606968

0513-85606922

传真:0513-85555116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城港路37号

 

版权所有: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3013962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南通

地图导航    地址:南通市港闸区城港路37号,市内可乘1、3、10、13、19、32路公交车至第四人民医院站下车

sy